Day 10:10/6/2011 (四) 晴,16~29℃
FÁTIMA FULL DAY TOUR (09:30 am. to 7:00 pm.)
Pick-up and Drop-off at the hotel,Santuário De Fátima / Batalha / Alcobaça / Nazaré / Óbidos
Includes:Entry at the Alcobaça Monastery and a Cherry Liquor from Obidos
今天我們被安排第一站接車,因此提早半個鐘頭9:00就出發,導遊還是昨天的米蓋爾。除了我們2人還有另外6名團員,加上米蓋爾,一部九人小巴塞得滿滿的。
今天路程比較遠,拉車時間很長,一排坐三人本來還OK,但旁邊是不熟識的陌生人,禮貌上總要保持些距離,空間就顯得有些擁擠了。我們的小巴是Benz的,嶄新潔亮,如果不是坐了那麼多人,應該會更舒服。
一對印度來的姐妹,姊姊不會說英文,妹妹U小姐英文極流利,在孟買的瑞士航空擔任地勤,因此每年都有免費機票可以飛到世界各地旅行。
兩對從中美洲哥倫比亞來的老夫妻,只聽得懂西班牙文,所以米蓋爾沿途所有的解說,講完英文後又要用西班牙文再講一遍。除了英文及西班牙文,米蓋爾還會說義大利文及法文,的確適合吃這行飯。
昨天穿長袖長褲給熱壞了,今天換上前晚在ZARA買的短袖T恤及七分褲,沒想到又穿錯了。
法蒂瑪(Fátima)位於里斯本東北方123公里,本來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村鎮。1917年5月13日,當地的三個小牧童雅琴達Jacinta(8歲)、方濟各Francisco(9歲)和路濟亞Lúcia(10歲) 表姊弟,在法蒂瑪的郊外看見聖母瑪利亞顯靈,向他們透露了三個秘密(預言?),並要求他們奉獻自己,做刻苦補贖,每日頌唸玫瑰經以祈祝世界和平。
之後的每月13日,自稱為玫瑰聖母的馬利亞連續6次現身,最後一次甚至聚集了7萬人來法蒂瑪瞻仰來自天上的神蹟。當時正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聖母的顯靈給許多人帶來希望及慰藉。1930年10月13日,羅馬天主教廷正式宣布承認法蒂瑪聖母的神蹟,從此法蒂瑪成為天主教徒一個非常重要的祈禱聖地,每年有超過400萬人來此朝聖。
同車的其他6人都是天主教徒,參加這個Tour主要就是來瑪蒂瑪朝聖的,尤其是U小姐,她說自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,對能親臨聖地朝拜,興奮到快要發抖。
依利亞山谷(Cova da Iria)是法蒂瑪的一個小村莊,也是三個小牧童的居住地及聖母顯靈的地方。第一個參觀點是棟石塊堆疊成的小屋,三個小朋友中最早夭的方濟各,1919年就是在裡面的一個房間逝世的。
會有興趣來這兒參觀的應該都是天主教徒,他們在屋內邊走邊在胸前畫十字,小小的廳房充斥著嗡嗡的祈禱聲。我跟老公兩個純觀光客頓時成了局外人,看完之後趕快從後門出去,把空間讓給教徒憑弔。
附近商店販賣的都是跟聖母及天主教相關的紀念品,小屋對面的店門口,一位胖胖的老太太向我們招手,她指著牆上泛黃的合照,說她跟小牧童們是表親。Cova da Iria是路濟亞家族的居集地,沒有幾戶人家,住在這兒的應該都有親戚關係。
自己搭車來旅遊的人,可以乘坐這種小火車造型的觀光巴士遊覽法蒂瑪。
集合時間到了,獨少一位老先生,米蓋爾再進小屋去找一遍,仍然不見蹤影,只好到鄰近的商店一間間去抓人。過了好一會兒,老先生的朋友終於在另一條街上把他尋獲,原來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時間要集合,然後又跑那麼遠,害大家枯等了20多分鐘。U小姐對這個Delay很不以為然,言談之間頗瞧不起這些聽不懂英文的中美洲人。
接著驅車前往法蒂瑪最神聖的場所:聖母顯靈地點。當年牧羊的荒野,現在已成為一個擁有好幾座大小教堂的聖殿區,包括中央可容納數萬人的大廣場,以及圍在廣場四周的玫瑰聖母大聖堂、顯靈小禮拜堂、柏林圍牆殘跡以及至聖聖三一教堂。
至聖聖三一教堂與玫瑰聖母大聖堂,分別矗立於長方型聖殿廣場的南北兩端,東西邊的中央地帶,則分別有是柏林圍牆殘跡及顯靈小禮拜堂。
顯靈小禮拜堂(Chapel of the Apparitions)是聖殿區裡最早的建築,平頂天窗及兩側玻璃牆的開放式設計,在每年5 ~ 10月的13日,可讓數十萬名聚集在聖殿廣場上做彌撒的教徒,都能聆聽及見證主教的佈道。祭壇左方立著聖母像的大理石柱,就是1917年聖母顯靈的所在地,不過也有一說,小禮拜堂右後方圓形花壇中的冬青樹(Large Holmoak),才是聖母真正現身的地方。
米蓋爾說每年聖母顯靈的那六個13日,法蒂瑪從高速公路就開始大塞車,整個聖殿區更是人滿為患,不要說參觀了,連擠都擠不進去,因此這六天他們都不出法蒂瑪的團。
1981年5月13日,教宗若望·保祿二世在梵蒂岡遭受刺客槍擊後奇蹟似的生還,他將這個神蹟歸功於聖母顯靈。之後教宗不但三次前往法蒂瑪,並將挖出來的子彈及第一枚樞機戒指獻給聖母,如今這枚子彈就鑲嵌在顯靈小禮拜堂聖母像的皇冠上。
新巴洛克式的玫瑰聖母大聖堂(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Rosary),建於1928年,於1953年正式啟用,並於1954年被教宗庇護十二世授予大聖堂(Basilica)的稱號。中央的鐘塔高65米,矗立在大殿門口上方4.7米高的聖母像,是美國天主教徒奉獻給法蒂瑪聖母的禮物。
聖母大聖堂兩側弧形的長廊,非常的氣派,牆上有耶穌受難的壁畫。
在右邊進入長廊的階梯前,有一組很現代的聖雕像。
正前方廣場上的大理石柱,是耶穌聖心紀念碑 (Monument to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)。
天主教及基督教信奉的都是耶穌基督,在中世紀黑暗時期因為天主教太過腐敗,1526年由提倡宗教改革的德國人馬丁路德成立了新教派,兩教才開始逐漸分裂。歐洲人大部分信奉的是天主教,而美國人有50%以上是基督徒。
有別於使用花崗岩的其他古老教堂,白色大理石建造的聖母大聖堂,顯得更聖潔莊嚴。教堂內主祭壇以一幅黑色的畫像取代金光閃閃的雕飾,這在別的教堂也是很少見的。
方濟各及雅琴達分別於1919 & 1920年,死於當時奪取了4千萬人命的西班牙流感 (“暮光之城”裡的愛德華,就是在1918年得了西班牙流感,瀕死之際被庫倫醫師變成吸血鬼而得到永生的)。
路濟亞後來成了葡萄牙聖衣會的修女,卒於2005年2月13日,得年97歲。由於聖母在1917年所透露的三個秘密只能告訴教宗,因此每一任的羅馬教宗都會去拜訪路濟亞,據說第三個秘密就是若望保祿二世將會被暗殺,所以教宗才會把他的獲救歸功於聖母的庇祐。
三個小牧童死後都葬在大聖堂內,男女分開,方濟各獨自一人在聖堂右方的一個小室,而雅琴達及路濟亞則在左方的一個小室內相鄰為伴。
位於聖殿區旁側入口,罩在玻璃窗中的柏林圍牆殘跡(Berlin Wall),是一位移民德國的葡萄牙裔人所奉獻,旨在強調是祈禱玫瑰經導致了柏林圍牆的倒塌,是上帝讓共產主義終告垮台的見證。
玫瑰聖母大聖堂只能容納900人做彌撒,早就不敷使用,而且由於天花板挑高,使得嚴寒的冬天裡,暖氣根本無法發揮作用。
2004年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,將一塊取自羅馬聖伯多祿大教堂彼得墳墓中的大理石,贈給法蒂瑪做為建造新教堂的基石。
2007年聖母顯靈90週年,隔著大廣場在聖母大聖堂的另一端,新建的至聖聖三一教堂(Church of the Most Holy Trinity)正式啟用。教堂內有8633個座位,耗資80億歐元,全由教徒及朝聖者所奉獻,是葡萄牙最大,也是世界第四大天主教堂。
如果你覺得聖母大聖堂很現代,那麼至聖聖三一教堂就只能用前衛來形容了。
建設至聖聖三一教堂的設計師及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國,大膽的以簡約抽象理念來打造這座神聖殿堂,以致於啟用之後爭議的聲音不曾間斷。教堂主體的建築師是希臘人,設計的靈感來自希臘東正教及拜占庭建築藝術,可是我怎麼看都像是個體育場或是音樂廳,我真懷疑設計稿當初是怎麼獲得教會同意的。
教堂外的雕像是教宗若望·保祿二世,他與法蒂瑪聖母有很深的淵源,很多人來獻花。
左後方的十字架,不愧是由德國人操刀的,簡單俐落的一道扭曲線條,輕易就表達出了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意像。
正門旁的青銅雕飾板及刻寫著聖經章節的玻璃牆。
教堂內部的地板,從入口緩緩的朝祭壇方向低斜,如此一來坐在教堂任何座位的信徒,都可以清楚看見前方的祭壇。
說到祭壇,這麼一個顛覆傳統的基督雕像,連我這個非教徒都大受震撼,能怪那些虔誠的信徒無法接受嗎?
這教堂真是大,由天花板引進自然光,兩邊座位可以從中隔開單獨使用,牆面、地板都沒有多餘的裝飾,像個超大的國際會議廳,令人耳目一新,也是個愛護地球的節能環保建築。
法蒂瑪走一遭,我好像自修了一堂天主教宗教史,至少搞懂了天主教跟基督教有何不同。天主教徒來法蒂瑪固然得到感動,非教徒也有很多可觀之處,不會覺得無聊的。
今天也是烈日當空,但風吹來是涼的,好像要變天了。
聖殿區外一整排的商店,賣的都是跟天主教相關的聖像、念珠、十字架及人體肢體器官形狀的蠟燭。是的,除了圓柱狀的,更多的是頭、手、腳、心臟及人形蠟燭,這些肢解的軀體高高掛起,看了頗為駭人!
天主教徒以點蠟燭來祈福,而法蒂瑪當地的習俗,身體那個部位有疾病,就燃燒該部位形狀的蠟燭來祈求康復。原來如此,可是把人形蠟燭拿去燒,這不是跟中國古老的下詛咒很像嗎?有點恐怖耶。
集合時又少了一人,這回是印度U小姐失蹤了。眾人在大太陽下苦等,姊姊及米蓋爾也到處去找,最後才發現她在服務中心裡面等,還振振有詞的說是導遊沒把集合地點講清楚,對大家等了她20分鐘完全都沒有歉意。
更令人惱火的是,明明已經遲了,米蓋爾居然還叫大家去喝杯咖啡休息一下,接下來還有好幾個點要去呢,這樣來得及跑完嗎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