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6 天:1/24 (二) 佩特拉-瓦地倫-阿卡巴
早餐後來到★佩特拉古城,★騎馬入城一探電影「法櫃奇兵」的拍攝地,下馬後,徒步通過◎峽谷中的蛇道,半掩在峽谷盡頭的艾爾卡茲尼神殿讓人目瞪口呆,這是二千多年前雕刻的玫瑰色美麗宮殿,由巨大的玫瑰色岩石雕成,有◎四角形大廳廣場、◎宮殿及◎神殿墓穴,因該城一帶全是紅色砂岩,故有「紅色玫瑰的石頭城」之稱,此地舊名叫「何珥山」。
續前往瓦地倫,搭乘阿拉伯式的★吉普車前往「阿拉伯的勞倫斯」外景拍攝地─★瓦地倫「月谷」,此地景色有如月球表面的平原,處處呈現沙漠的豪放不羈。傍晚抵達約旦唯一的港口,亦是避暑勝地─阿卡巴。
早:旅館自助式,午:阿拉伯式餐食,晚:旅館自助式。
----------以下是實際旅程----------以下是實際旅程----------以下是實際旅程-----------
因為佩特拉,我來到約旦,又因為要來約旦,只好順便造訪了行程綁在一起的以色列。佩特拉是我此行最重要的景點,所以看到藍到發亮的晴空,可想而知我有多開心了。
8點出發,大約10多分鐘後抵達佩特拉古城的售票口。
商店門口一張印地安那瓊斯的電影劇照,那是一定要有的,福伯那時候好瘦喔。
從售票口到蛇道(Siq)峽谷的入口,是條約一公里長的碎石泥土路,可以用走的、騎馬及乘馬車進去。
旅行團大多安排騎馬,馬那麼高,我是鼓足了勇氣才坐上去,還冒著生命危險幫老公拍了張馬上英姿。
說是騎,其實是由馬伕牽著走,坐在上頭蠻平穩的。騎馬的費用含在團費裡,下馬時要另外付2US$的小費給馬伕。
蠻多散客是用走路的,吳董年紀比較大,腿又不太方便,因此自費搭馬車,不僅較安全,還可以直達艾爾卡茲尼神殿,不用下來走蛇道。
蛇道入口前的觀光警察服務站。回教國家的觀光警察,美其名是協助觀光客,其實更大的作用是防範恐怖分子作亂。
蛇道的入口,右側峽谷的山頂像是圓圓的小饅頭,這種造型的岩石在佩特拉還蠻罕見的,大部份都是風化得很厲害的尖銳或是蜂窩斷面。
打扮成古戰士的貝都因人,身後岩壁上的凹槽,就是將水引入城內的輸水道,古城內的飲用水全靠這條水道供應。我要是想攻打佩特拉,根本不需要派士兵去送命,直接把水道封死就可讓納巴泰人乖乖投降了。
蛇道長約1.5公里,入口是較寬好走的石板路,中間有一大段地面是高低不平的大石塊,然後又是碎石泥土路。還好吳董是乘馬車,否則這段路真的會走得很辛苦。
看人的比例就知道,峽谷的兩邊非常高,最高處應該有百公尺。
越往裡走蛇道越狹窄,有的地方窄的只剩一線天,除非有裂縫,否則陽光根本照不進來,因此峽谷內的溫度比外面低了好幾度。
遊牧民族納巴泰人選擇在佩特拉落腳及立國,看中的就是易守難攻的優勢,入侵的敵人只要進了峽谷,兩邊一堵死,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甕中之鱉。
身處高聳幽暗的峽谷內,壓迫感油然而生,抬頭仰望頂上的那一塊藍天,想像由天而降的箭雨,真的是無處可躲。行過死蔭的幽谷,是這個情境吧。
沙岩的含鐵質一定很高,隨著陽光照射的角度及明暗,顏色不斷的幻化成金黃、橙黃、土黃、泥褐、深褐、赭紅、豬肝紅及紫紅。
佩特拉始建於西元前6世紀,西元前2世紀納巴泰人建立王國及定都於此,直到西元106年被羅馬帝國征服,佩特拉足足繁榮興盛了300年,1985年佩特拉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
佩特拉像是座真實的香格里拉,帶給好萊塢的導演無限的想像空間,電影”聖戰奇兵”及”變形金剛2”都曾以這裡為故事背景。
我的腳程算快的,走了大概半個小時,峽谷盡頭的縫隙中,隨著彎曲的道路,隱隱約約的閃出一座橙黃色的宮殿,跟印地安那瓊斯看到的一模一樣。
走出了蛇道,眼前豁然開朗,被高大岩壁包圍的大廣場上,已經湧進了好多的觀光客,穿雜著駱駝、小販及警察,跟菜市場一樣熱鬧。搭馬車直達的吳董,早就等候我們多時了。
像是硬從山壁間劈開的石縫,便是我們剛剛走出來的蛇道口。
廣場正前方就是雄偉的艾爾卡茲尼神殿(AL-KHAZNEH)。電影”變形金剛2”中,墮落金剛就是被封印在這裡面。
寸草不生的山谷裡,四周除了石頭還是石頭,於是納巴泰人就地取材,硬生生從岩壁間,開鑿出一棟棟的宮殿及建築,當時不知耗掉了多少工人及奴隸的血汗。
上午9點半的陽光,以非常尷尬的傾斜角度射入廣場,不偏不倚的把神殿一分為二。小DC不論怎麼拍,神殿總有一半過度曝光,另一半又陰暗不明,呈現出曖昧混濁的粉褐色。
抬頭仰望,神殿正面的石柱、科林斯式的柱頭、雕像及花紋圖案,依然細緻的讓人為之驚嘆。因為避開了搗蛋的陽光,神殿的外牆正是江湖上謠傳的玫瑰色!
人就是有種執著,會想要親眼見到心儀的景像,這跟看Discovery就是不一樣,除了身歷其境的怦然心動,還有美夢成真的滿足及喜悅。我想我是幸運的。
已有2000年歷史的卡茲尼,當地的遊牧民族貝都因人流傳著,在神殿上層的石甕中藏有珍寶,因此又被稱為寶庫(Treasury)。至於寶藏的來源,有說是海盜搶來的戰利品,也有說是埃及法老王的秘藏。
卡茲尼兩旁岩壁上的凹洞及彈孔,就是歷年來盜寶匪徒留下來的攀爬與爭鬥痕跡。
神殿外面用繩子圍起來,遊客不得進入。從門前地面的鐵柵欄,可以看到神殿的地底下還在開挖中,搞不好真的會挖出來寶藏來。
這名穿著傳統約旦警服的武警,我看他身高至少有185,纏繞胸前的紅色彈莢及腰間金色的匕首,烘托出超Man的挺拔氣概,隨便一站的颯爽英姿,簡直帥呆了!不過這套制服應該是做秀的成份多些吧?不然穿著拖地的長袍,哪有辦法幫我們追捕恐怖分子啊。
從神殿右側的小路走過去的法沙特大街,是佩特拉的墓穴區。
左邊石壁上沒有終點的天梯,很有達利的超寫實味道。
岩壁上尚未完工的工事,從石柱及頂層的階梯,可以看出真的是從外往裡開鑿的。有著深深刻痕的赭紅色石壁,好像小時候柑仔店裡面賣的紅糖方塊。
那些小小的洞孔就是墓穴,看起來很多啊,應該是累積了好幾百年才有的規模。
都是墳場,活人住在哪裡呢?前面說過了,納巴泰人是遊牧民族,所以住在帳篷中。
可容納數千人的劇場,毀於地震。
有團員爬上劇場對面的皇家陵寢,我們怕來不及,只在下面遠遠的觀賞。
羅馬式的列柱大道,因為時間的關係,從這裡開始折返,無法造訪更裡面的修道院。
遠看是赭紅色的沙岩,因組成的礦物質不同,不同色彩的橫紋肌理,像是層層堆疊的千層派。石壁上深褐色的直條紋,像不像是泊泊流下的血跡?
賣店牆上銀色的油燈,一千零一夜的浪漫。
10:40分回到大廣場,這時候陽光已經整個照入,迎光面的石壁閃耀出刺眼的金黃色澤,
而背光面的卡茲尼神殿,從玫瑰紅轉成迷人的粉橘色。
這張大廣場拍起來有魚眼效果的錯覺。
就跟吳哥窟一樣,一度興盛繁榮的佩特拉,在被羅馬帝國攻陷及納巴泰人棄守後,逐漸的走向衰微,到了7世紀時已成為一座廢棄的荒城,淹沒了近千年。
佩特拉古城內外都有廁所,有人在收錢,但沒有強迫一定要付費。
回程沒有馬可騎,全程都用走的,太陽又大又曬,手上都是脫下來的外套及圍巾,又是上坡路,累死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