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天:1/26 (四) 死海一瑪薩達一昆蘭一耶利哥-耶路撒冷
----------以下是實際旅程----------以下是實際旅程----------以下是實際旅程-----------
苦路(Stations of the Cross)與哭牆,都是原本排在明天的行程。又是哭又是苦的,耶路撒冷到底承載了多少猶太人的悲痛啊。
「苦路是指天主教一種模仿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過程重現的宗教活動,也稱之為「拜苦路」。17世紀時方濟會士聖利安納,開始宣揚拜苦路的敬禮,最後在1731年由教宗克勉十二世,確定14處地方為苦路地方和敬禮儀式。」(by維基百科)
原來拜苦路是天主教的儀式啊。
苦路是耶穌被判死刑後,背負著十字架、被押往刑場赴死的路線,全程從耶路撒路舊城區的穆斯林區開始,直到基督徒區的聖墓教堂,總共有十四站。
現今虔誠的信徒,會仿照當年耶穌的路徑,揹著沉重的木十字架走一遭,緬懷及體會耶穌為世人承擔的苦難。
乾淨冷清的猶太人區。
15:40分開始走苦路,前七個站都在穆斯林居住的回教區。從猶太人區走入穆斯林區,街景立即做了360度的大切換。
狹小的商店街、凹凸不平的石板路、摩肩擦踵的人群,好像又回到了開羅的香料市場。
住在這裡的回教徒,每日看著天主教及基督教的信徒,揹著十字架從他們的面前走過,不知做何感想。
除了第一站以外,苦路其他十三站的現址,都蓋了座教堂。
第一站:耶穌被判死刑的地方,目前為回教的歐瑪利亞小學(Omariya School)。
第二站:耶穌被定罪及鞭打的鞭笞教堂(The Monastery of the Flagellation)。
第三站:耶穌第一次跌倒的地方,波蘭教堂。
靠近第三站的鋪路石板(Paving Stones),可追溯至第二聖殿時期,由地下三公尺的地方挖出,並鋪在路面上。
第四站:耶穌遇見母親馬利亞的地方,聖母馬利亞哀痛教堂。
第五站:古利奈人西門幫助耶穌背十字架。少年西門在人群中,被羅馬士兵叫來強迫幫耶穌背十字架。從這裡開始是一連串的上坡,很不好走,被基督徒稱為哀傷之路(The street of sorrow)。
這家住在回教區的猶太人,屋簷掛滿六星旗,人在敵營心在漢,是這個意思吧。
第六站:維若尼卡幫耶穌擦汗的東正教堂。
第七站:耶穌第二次跌倒的聖方濟教堂。
這裡是苦路的最高點,由於一路上都在小巷中行走,擁擠的人潮及兩旁的小店,讓隊伍越拖越長。有團員開始抱怨導遊走太快了,尤其是腿不方便的吳董,根本無法跟上。可是後面還有好幾站,不快點今天會走不完,因此王小姐請吳董在這站的教堂中休息,等回程時再來接他。
第八站: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。
第九站:耶穌第三次跌倒,位於聖墓教堂後方的科普特教堂。
拜苦路信徒揹負的十字架,都在這裡卸下。從第一站走到這兒只花了一個小時,真的很趕,我怕脫隊,一路上都不敢停下來拍照。
第十到第十四站,都在聖墓教堂(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)裡面,前面幾站拼命的趕路,就是為了趕在關門前進入聖墓教堂。
第十站:基督被剝掉衣服。
第十一站:耶穌被釘上十字架。
第十二站:基督死在十字架上。耶穌受難雕像的兩旁,是眼神哀傷的聖母瑪利亞及使徒約翰。
祭壇下方的小洞,就是當年豎立十字架的地方。
第十三站:耶穌從十字架上卸下及潔淨。
聖墓教堂入口地下的一塊大理石石板,是耶穌死後自十字架上卸下,放置及潔淨遺體的地方。
第十四站:耶穌被埋葬的墓室(Holy Sepulcher)。
墓室現在是由希臘東正教士所掌管,入口的拱門上,有13使徒的釉彩像。
17:55分走出聖墓教堂,天色已全黑,肚子也餓了。
留言列表